2009年4月30日

醉里看展

Melissa在第二街弄了个小派对庆祝刚完工的策展项目。大约是很久没喝酒了,两杯半的酒精和着几块瑞士奶酪下肚,才下午两点半,出了街就飘飘然起来。这脑子恍惚得写不了论文,索性一路逛到下城看展。

E-flux在展Hans Ulrich Obrist的Unbuilt Road, 其实就是把十年前的书重新翻出来晾凉。Essex 街离中国城近,那地儿很荒,四周什么都没有,像是才走了几步就出曼哈顿岛了。那展厅隐隐于市,在一堆黑人和华人开的小破店间摸索着一把铁架楼梯下去,屁大一地儿,墙都没好好刷齐,大片的红砖内墙就暴着,这年头,大概实验空间都得装模作样contextualize,以表跟white cube划清界限。看了约莫半个小时,没一个人进来,故而可以看得很放肆。107个方案文本,近年圈子里的大小红人一一点到。每个方案几乎都异想天开,要搭通天塔的,要给太阳系加个行星的,自己做日历一年过15个月的,乱七八糟什么都有,加上当时酒精还在神经里翻腾,看得整个过程全然超现实。见了一件国货,蔡先生93年做的,要全世界人民在世纪之交关灯两秒。一句话就说清楚的方案,噼里啪啦加了一堆话去解释其“意义”,本身就没意义嘛。93年,先生估计还靠在日本的樱花树下放小鞭炮玩呢吧。

出来又逛去New Museum看报上沸沸扬扬讨论的"比耶稣更年轻的一代"(因为耶稣33岁受刑),换在中国这就叫八零后艺术,美国的叫法是“Millennials”, “Generation Y”, “iGeneration”,“Generation Me”或者“Generation OMG”。整个展览持续超现实,总体感觉是到处是电线、声音和视频。国货有仨,曹斐的“COS-Players”,陈年片子没啥说头。储云的“This is XX”跟徐震的真人雕塑有的一拼,雇了个女人整天在美术馆睡觉,此人每天早晨服下安眠葯后穿一件白T在众目睽睽下大睡至闭馆,暴性感。(美术馆至今仍在招募女性志愿者,18-64岁皆可,有医疗保险者优先,报名截至六月。)刘窗的“Buying everything on you”之前在北京展过。在路上随便拉一人把其身外之物统统买走(包括内衣内裤),然后跟摆地摊似的在美术馆铺了三个台子的琐物。这个展据说策展过程声势浩大,找了150个艺术家策展人和艺评家推荐了一个长达500人的名单,再由馆方三名策展人最后敲定50人入展。此外,馆方还出版了一本囊括所有500个被推荐者作品的册子,挂出一副民主旗,摆的还是多元全球的阵,走的是双年展艺博会的棋谱, 然后一群人齐喊着八零后的口号,仅此而已。我原本是抱着接受头脑风暴的准备去的,结果发现普遍性彻底压过特殊性,到底是这个时代全球青年文化及其自身意识有其惊人的相似性,还是这个艺术创作和筛选的机制整体病态?

差不多花了两个小时看完这俩展,出来在whole food吃了一大盘嫩绿色的有机豆子,终于从酒精中彻底缓过神来,可以回家写论文了。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